close

  實習生 顧承智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09月12日12版)
  峰雲社人文科考隊供圖
  如果說,造紙術的誕生,繁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,那麼藏紙的存在,就承載了藏族千年的歷史記憶。
  8月,筆者跟隨大學生旅游文化實踐營成員社團——中國農業大學峰雲社,來到了他們支教的拉薩彩泉福利特殊學校,探訪位於校園裡的拉薩彩泉福利民族手工業有限公司。學校和工廠有著同一個負責人—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藏紙的傳承人強巴遵珠,他也是這裡近200個孩子口中的“校長爸爸”。
   工藝獨特的歷史手札
  在工廠邊的空地上,可以看到隨處晾曬的造紙原料——狼毒草。廠房裡,工人們在埋首挑著能用的枝條,兩間簡單的屋子,幾台機器,三五個工人,就構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藏紙的傳習基地。
  正是這種略帶毒性的原料的加入,使得藏紙有了區別於其他紙張的最重要特征——防蟲蛀、防潮、儲存時間長。現存的位於佈達拉宮、大昭寺內的典籍皆由藏紙所著。此外,藏紙還具有質地柔軟、不易滲墨、保護視力、易回收再造等特點,是藏族先民的智慧結晶。
  強巴遵珠每每提起藏紙,都會驕傲地向我們敘述藏紙的神奇之處,他的話語里都能感受到他作為藏紙傳承人的絲絲自豪感。他說:“藏紙與現代用紙有很大的區別,藏紙的原材料獨特,不含任何化學元素,不會掉色褪色,更不會腐爛。到目前為止,藏紙能保存上千年,還沒有出現過褪色的情況。”
  藏紙的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約1300年前,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譯經工作的大規模發展,藏族人民結合本地特有的原料,通過不斷實踐,生產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藏紙。
  束之高閣的藝術品
  直至上世紀50年代,藏紙還在廣泛使用,默默承擔著傳承文化的歷史使命。西藏解放後的20年中,尤其是“文革”十年,藏紙瀕臨失傳。
  1990年代,強巴遵珠開始搜集瀕臨失傳的藏紙工藝。他帶人到塔布、羅扎、阿裡、尼木等歷史上藏紙的主要產地進行尋訪,遍訪當地老藝人,記錄了他們的口傳技藝。這期間,他拜訪過的幾個老藝人陸續去世,對藏紙生產技術的輓救和挖掘已經刻不容緩。1993年,強巴遵珠出資,把尊布扎旺、果果拉等數名老藝人接到拉薩住下,一起切磋交流,終於整理出完整的工藝流程,生產出了第一批藏紙。
  在工廠的銷售部,藏紙做成的工藝品琳琅滿目——燈籠、筆記本、面具、風箏、相框、掛飾,做工精緻、色彩絢爛,處處散髮著這個民族的獨特魅力。據負責銷售的卓瑪介紹,許多藏式餐館會購買燈籠懸掛,家庭也偶爾會買一些工藝品作裝飾,而大量批發購買藏紙的人並不多,工廠銷量也不太大。
  曾經的歷史手札,卻成瞭如今束之高閣的藝術品。不得不說,著實讓人覺得有些遺憾。
  輓救後亟待發展
  2006年,藏紙作為傳統手工技藝的一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《藏紙生產工藝的搶救與發展過程》一書已經印刷出版,傳承人也有了著落,對瀕臨滅絕的藏紙製作工藝的輓救工作似乎已經完成。
  但是,如果真的想讓藏紙重新走入千家萬戶的生活,還面臨著很大的困難。卓瑪老師介紹,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,很少有人願意去山上採摘狼毒草,而狼毒草的價格也已從1.5元/斤上漲到30元/斤,儘管如此也很難採購得到。此外,種植狼毒草的想法也因土地問題得不到解決而一直擱淺。由於藏紙生產幾乎是純手工,需歷經採剝、曬乾、磨平、水煮、敲打、催熟、過濾、打磨等11道工序,過程複雜、耗時長,能夠熟練掌握所有技藝的人並不多。
 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,致使如今藏紙的價格居高不下。一個練習冊大小由藏紙裝訂而成的筆記本售價65元,一張課桌大小的藏紙則賣到了25元,要說用於日常生活,普通人家實在是消受不起,也許藝術品開發才是它的發展之路。
  藏紙,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符號,我們遠不應該讓它局限於一個“非遺”的名號,局限於博物館里的展櫃里。真正保護好民族文化的方式,是讓它回到創造它的生活里,鮮活著,經久不衰。  (原標題:藏紙的前世今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s27gsimf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